【暑期社会实践】科技调研呵护高原生态 动态修复构筑绿色川藏
2022年08月22日 12:43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为积极响应国家生态建设战略,减轻川藏铁路线沿途环境负担,宣传“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2022年8月,“川草青青”绿色长征科考实践团队前往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市开展了川藏废渣生态修复调研工作。
实地采访调研了解川藏沿线生境
在四川省煤田地质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实践团队前往川藏铁路康定段进行了实地调研。调研中,团队成员在与工作人员的交流中了解到,川藏铁路沿线地形地质和气候条件复杂,横穿三山、跨越五水,线路高程在2680-4300m,反复起伏,穿越多处地质断裂带,隧道洞渣产出量巨大,生态环境脆弱。受制于植被和气候条件,区域内水土保持功能相对较弱。超过一半的区域属于水土流失极脆弱区。其中,极脆弱区面积约2. 54万km2,占比约55. 63 % ,主要分布在全区海拔超过4000 m、坡度较大、植被条件较差的区域;脆弱区面积约为2. 00万km2,占比约43. 68 %,主要分布在海拔4000 m以下、坡度相对平缓的区域;一般脆弱区面积约为0. 03万km2,占比约0. 68 %。
工作人员表示,川藏铁路建设面临敏感脆弱的生态环境等外部条件,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施工,避免或最大限度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这对维护区域生态平衡,减缓沿线滑坡、水土流失等灾害的发生,保障铁路建设和后期运营安全,提升沿线民居环境和人民福祉等具有重大意义。
野外取样调研掌握草地生态状况
在川藏铁路康定段,调研团队分为2个监测小组,于8月8日起前往海拔高达四千米的折多山分别进行污水重金属含量,环境空气、水源质量等资源调查,对研究区域进行植被及原位土壤取样。
8月13-15日,团队选取了三个植被覆盖情况差距较大,地形也有所差异的调查点位,并在每个调查点位进行随机取样,记录样方内植物种类、盖度、密度、频度、高度,以及地点地址、海拔、边坡类型等。然后依据当地植被种植资料与植被生长生境,区分自然原生物种和人工栽培物种,重点评估自然原生物种,分析其生长习性与适应性,以确定是否作为生态恢复植被。
团队调研发现,在3个样点,15个样方中,共有21种植物物种,隶属于5个科。优势物种有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白车轴草(Trifolium repens)、稗子(Echinochloa crus-galli)及西南萎陵菜(Potentilla fulgens)等。但由于长时间受到铁路施工的影响,样点中大多数植物为低矮的草本类,而靠近铁路沿线的样点植物种类较为单一,受污染程度严重。
定制修复方案构筑高原生态屏障
川藏铁路沿线地区低质地形气候条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铁路建设过程中保证生态环境质量尤为重要。根据样地的群落分布,以及测定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微生物碳氮含量、污水重金属含量等数据,团队坚持“近自然恢复”的生态修复理念,筛选出适用于补播的黄花苜蓿等品种,并制定与之搭配的微生物菌剂应用方案。通过各地方平台进一步宣传,逐渐改变牧民群众靠天生存的观念,使他们认识退化草原的严峻性和保护的重要性,同时不断加强科学观测,更好地保护并利用林草资源,尽可能避免由于草原退化引发的次生伤害。“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此次,实践团队以《全
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颁布为契机,深入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市,发挥专业优势,厚植绿色生态,助力环境保护,探索草地恢复新模式,将生态文明意识外化于行,为助力康定市生态修复贡献出自己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