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二十大】草业学子赴川西北开展草原长征科考系列实践
2022年09月17日 10:17
自暑假以来到9月15日,由草业科学学院“本硕博”学子联合组成的“川西北草根”长征科考实践团队在四川省红原县、阿坝县、甘洛县、越西县等多地扎根两个月,开展了一系列以“推动草原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美丽中国”为主题的实践活动,以实际行动迎接二十大的胜利召开。
团队依托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宣传中心、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以及四川省川草生态草业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等平台,科学运用专业技能,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有效完成草地数据面积约536.9万亩,草原样地检测1.2万公里,有毒有害生物普查踏查路线329.5公里,样地基本信息踏查路线313.4公里,为推动四川省草原可持续性发展提供数据支撑。
参观草原示范基地,走进草地资源“家门”
“青藏高原草原科技创新示范基地”是我校教学科研实习基地之一。团队重点参观了一年生牧草栽培示范区和“老芒麦”种质资源栽培区,向基地老师学习探讨了有关适宜高海拔地区种植的优质草种,奠定了走进高原的“敲门砖”。
团队参观青藏高原草原科技创新示范基地
接着,团队来到红原县瓦切镇德香村示范点考察,该示范点为2008年度省级财政林业防沙治沙示范基地项目,按照“集中连片、规模治理、突出重点、畜草平衡”的治理原则,治理沙化土地面积8000亩。据该学院刘琳教授介绍:“该治理区林草植被盖度从治理前的不足10%增加到日前的50%,生态状况得到明显改善,达到了‘治理一片,成效一片,保护一片’的工作自标,为整个川西北高寒地区防风治沙积累了技术经验。”
随后,团队又来到红原县日干乔湿地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于1999年建立,2000年阿坝州政府批准升级为州级自然保护区,幅员面积122400hm2。近年,通过综合性开展生态保护、湿地生态补偿等工程,已经全面恢复湿地面积8.5万亩,日干乔湿地已经成为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
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过草地时,在这一片茫茫的沼泽地里留下了足迹。在团队指导老师马啸教授的带领下,团队踏上木栈道,重温“长征路”,并来到“红军过草地英雄纪念碑”前,庄严宣誓。
开展草原调查监测,摸清草地资源“家底”
在红原县,团队拉开了草原监测工作的序幕,此处调查依据《国土空间调查监测、规划和用途管制用地用海分类指南》,以2021年度国土变更调查成果为底图,旨在掌握红原县、阿坝县草原资源现状和变化情况,科学评价草原质量和生态状况,同步支撑年度国土变更调查,为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提供科学依据。
“这是我第一次将课堂上学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来,学会了RTK、罗盘仪的使用方法,也认识了好多草。同时,在我们调查的这一个多月中,饱经风霜,陷车、遇冰雹、撞草鹿……”实践成员刘丝雨说。
在雷熊博士带领下,历经一个多月,团队完成了草原监测样地133个,占红原县、阿坝县草原监测样地总量的93.7%;累计行程11694.7公里,走遍麦昆、查尔玛等25个乡镇,翻越境日增玛、切莫龙卡等200余座山峰,全力推动四川省林草湿生态综合监测工作有序开展。
图为团队带着调查设备行走在草原上
普查有毒有害生物,挑出草地资源“毒瘤”
截至9月15日,团队在茂县、越西县、甘洛县、昭觉县先后开展了草原有害生物普查与草原基况调查。草原有害生物普查是全面科学认知各县草原有害生物状况,是加快草原生态保护的重要举措,是实现草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而调查是进行草地资源研究和评价的基础和基本手段。本次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草原资源基本信息、资源状况、保护修复、利用情况、立地条件五个方面。
“通过地面调查,获取位点详细数据、信息,将位点信息和多图层数据耦合,形成草原资源‘一张图’。” 工作组成员孙杨表示,依据调查结果分析,可以为合理制定草原保护修复、草原开发利用、草原执法监备、草原科学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可以为草原禁牧、草畜平衡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在实践过程中,团队成员充分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敬业担当精神。克服高温酷暑、蚊虫叮咬等重重困难,踏入荒无人烟的深山,钻进埋过头的草丛,登上60度的陡坡……因调查点大都距离驻扎地较远,为节省时间,团队选择在山里就地解决午饭,自热饭、泡面是大家的“家常饭”。
图为队员分工合作,1人测量指标,1人操作平板,1人记录数据
截至目前,已完成草地数据面积约347.3万亩,有毒有害生物普查踏查路线329.5公里,样地基本信息踏查路线313.4公里。为摸清川西北草原资源家底,查明草原种类、面积、分布情况,科学指导草原保护、修复、利用和管理工作贡献了一份力量,高效推动全省林业和草原局全面开展草原有害生物普查草原基况监测工作。
图为团队在红原县草场承载力监测及草畜平衡示范区的合影